了解脐膨出症及其标准护理
什么是脐膨出症?
脐膨出症是腹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婴儿的内部器官,如肠道、肝脏和胃,发育在身体外部。这种情况在怀孕早期发生,当腹壁未能完全闭合时。幸运的是,这些器官被一种称为脐膨出囊的薄而半透明的膜包裹,这种膜起源于脐带的根部。缺陷的大小和涉及的器官决定了医学挑战的复杂性。
外科标准:一次性和分阶段修复
脐膨出症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全地将器官返回腹腔并稳固地闭合缺陷。手术方法高度个性化,依据婴儿的健康状况和脐膨出症的大小而定。
对于小缺陷,外科医生可以在一次手术中进行一次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器官被轻轻引导回腹部,囊被移除,腹壁的各层缝合关闭。这只有在腹腔足够大,能够容纳器官而不造成危险的压力积聚时才能进行,这种情况称为腹部隔室综合征,可能严重影响呼吸和血流。
当一次性修复不安全时,使用分阶段修复的方法。最常见的技术是将器官置于称为“筒仓”的无菌合成袋中。这个筒仓缝合在腹部强健的结缔组织缺损(腹壁的缝隙)边缘并悬挂。在几天或几周内,重力和温和的手动压力帮助器官逐渐沉入扩大的腹腔中。一旦复位完成,将进行最终手术以闭合腹壁。在某些情况下,组织扩展器——可植入的充满生理盐水的气球——用于在最终闭合之前拉伸腹部皮肤和肌肉,从而创造更多的空间。
保守标准:“涂抹和等待”
对于有“巨大”脐膨出症或太脆弱以进行立即手术的新生儿,非手术策略称为“涂抹和等待”的方法是标准护理。这种方法优先考虑婴儿的整体稳定性,使其在大型手术前能够变得更强壮。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促进干痂化——将薄脐膨出囊干燥成坚硬、皮革状和保护性屏障的过程。硬化的干痂作为对抗感染的自然屏障,并最小化热量和液体损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囊被“涂抹”上局部药物。标准做法包括使用抗微生物的药膏,如聚维酮碘或硫adiazine银。虽然有效,但这些药物需要仔细监测,因为婴儿可以吸收碘(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或银。
在“等待”阶段,可能持续数月,婴儿接受强化支持护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皮肤会缓慢覆盖在硬化的囊上,形成一个大的、稳定的疝气。为当孩子更大、更强壮时计划进行最终手术,通常是在一到两岁之间。
保守护理的替代局部治疗
在“涂抹和等待”框架的基础上,一些医疗团队正在探索自然和替代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提供有效的干痂化,且系统性副作用少于标准药物。
君子花:植物性屏障
一种引人注目的替代品源于传统医学:一种由 君子花 即阿拉伯胶树制成的糊状物。当涂抹于脐膨出囊时,这种植物性制剂会使囊内的胶状基质中的蛋白质凝固。这种作用可以防止蛋白质降解,并迅速将脆弱的膜转变为坚固的皮革状屏障。在一项小型研究中,这种天然干痂提供了良好的保护,防止感染和液体损失。接受这种治疗的婴儿还显示出更早耐受完全喂养和住院时间更短的趋势,相比之下,使用标准药物的婴儿情况较差。
药用蜂蜜:温和抗微生物
药用级蜂蜜是另一种被探索用于脐膨出症管理的天然强效剂。因其众所周知的抗微生物和抗炎特性而闻名,蜂蜜创造了一个支持身体自身过程的愈合环境。当涂抹在囊上时,它有助于预防感染,同时温和促进上皮化,即在缺陷上逐渐生长的新皮肤。小病例报道显示,蜂蜜是一种安全而温和的替代品,约两个月内实现了完全皮肤覆盖。
低成本抗菌染料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简单且经济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植物来源或合成的染料如紫色美人蕉和水性伊红因其抗菌特性而被证明很有价值。用这些药物涂抹脐膨出囊有效地将其干燥并保护其免受细菌感染。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因为成本低,并且通常可以在出院后由父母在家继续进行。来自这些地区的研究显示,染料可以成功地在一到两个月内实现完全上皮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可及的保守治疗途径。
分阶段管理的创新进展:VAC治疗
对于需要分阶段处理的巨大脐膨出症,来自先进伤口护理的创新技术显示出了作为传统筒仓替代品的重大前景。负压伤口治疗(VAC治疗)提供了一种动态方式来实现分阶段减少。
VAC治疗如何工作
该技术涉及将专用泡沫敷料直接放置在完好的脐膨出囊上。整个区域随后用透明的粘性膜密封。一个连接到吸引泵的小端口施加温和、持续的负压在敷料上。这种控制的吸引均匀地包含器官,并积极促进其逐渐返回腹腔。该过程保护脆弱的脐膨出囊,防止肠道扭曲,同时监测婴儿的耐受性。
负压的优点
VAC治疗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其加速减少过程的能力。与被动的依赖重力的筒仓方法不同,主动的负压提供了一个稳定但温和的力量,帮助腹腔更快地适应器官。临床经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缩短最终手术闭合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将几个月的过程缩短到仅几周。这种加速可能减少住院时间和与长期重症监护相关的风险。
更温和、更快速的减少过程
VAC治疗设计为一种“无接触”方法,因脐膨出囊在最终手术之前保持完整。这有助于减少内部瘢痕组织和粘连的形成。控制的负压也允许逐渐消除死空间,从而减少更强力减少技术可能导致的突发性心肺窘迫的风险。这使其成为一种良好耐受且颇具前景的选项,用于管理一些最具挑战性的脐膨出症病例。